
第 1 页 / 共 11 页

第 2 页 / 共 11 页

第 3 页 / 共 11 页

第 4 页 / 共 11 页

第 5 页 / 共 11 页

第 6 页 / 共 11 页

第 7 页 / 共 11 页

第 8 页 / 共 11 页

第 9 页 / 共 11 页

第 10 页 / 共 11 页

第 11 页 / 共 11 页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汇总 在中国法制史的漫长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无数重要的名词,这些词汇不仅是法律文本的核心,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神。理解这些名词,对于我们把握中国法制史的脉络,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深远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提到“律”的概念。在《中国法制史》中, “律”并非仅仅指具体的法律条文,它代表着一种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保障社会稳定的制度思想和实践。从原始社会氏族氏族之律,到夏商周的礼法,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法”, “律”始终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 其次,“宗法”在古代中国法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宗法制不仅是政治制度的基础,也直接影响着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它强调“亲族”关系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从而塑造了古代法律的伦理基础。 “礼”则是一个更为宏大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仪式礼仪等各个方面。 “礼”是古代社会秩序的象征,也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准则,在古代法律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君权”的概念同样至关重要。“君权”强调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法律的效力依赖于君主的意志。 这种权力结构在古代中国法制中长期存在,并对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法”与“礼”长期并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这几个核心名词,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法制史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展开
中国法制史
2025-07-08
14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