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1 页

第 2 页 / 共 11 页

第 3 页 / 共 11 页

第 4 页 / 共 11 页

第 5 页 / 共 11 页

第 6 页 / 共 11 页

第 7 页 / 共 11 页

第 8 页 / 共 11 页

第 9 页 / 共 11 页

第 10 页 / 共 11 页

第 11 页 / 共 11 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 (最终版)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 (最终版) 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的重点,其实并非单纯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秩序构建、权力运作以及法律思想演变的深刻理解。我们要记住,中国的法制史,根植于宗法制度,早期形态与“礼法”紧密相连,即以“礼”作为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 参考“中国法制史”这一词条,其核心就在于强调“礼法”对早期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礼”如何成为权力运作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必须把握“天子民”的观念。这个观念,虽然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偏差,却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石。它确立了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强调了统治者对百姓的责任,间接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搜索词条中的“朝廷法度”,便是对这个观念的体现, 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以及朝廷对社会秩序的控制。 重点考察“律文”的发展历程。从“三千年义务令”,到“汉制”的严格规范,再到“唐律”的完善, 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 特别要注意“隋唐时期的法制改革”,它标志着中国法制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基本思路, 为后世法制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务必理解“宋理至理”, 以及程朱理学对中国法制思想的深刻影响。 理学强调“德治”, 认为法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道德教化来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 这种思想, 使得中国法制史呈现出一种“治国治民”的趋势, 与传统的“以法治国”思想形成对比。 最后, 记住“清末新法”的意义。 尽管它在近代社会推行失败, 但它代表了中国社会接受西方法制思想的尝试, 也暴露了中国传统法制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 只有对中国法制史的完整脉络把握透彻, 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
展开
中国法制史
2025-07-08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