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1 页

第 2 页 / 共 11 页

第 3 页 / 共 11 页

第 4 页 / 共 11 页

第 5 页 / 共 11 页

第 6 页 / 共 11 页

第 7 页 / 共 11 页

第 8 页 / 共 11 页

第 9 页 / 共 11 页

第 10 页 / 共 11 页

第 11 页 / 共 11 页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并非单纯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对中华文明持续发展过程中,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实践的深刻剖析。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对法制史的线性叙事,而是强调了法制演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且紧密联系了社会经济、政治变革和思想文化。 早期中国法制,如“大禹治水”中体现的“绳法”,以及“礼法”的兴起,都反映了早期社会对秩序的渴望和对社会矛盾的控制。《中国法制史》指出,这些早期法制主要以“惩治”为目的,缺乏对“预防”和“调节”的重视。 这种“礼法”的统治,也逐渐走向僵化,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现实。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思想的变革,法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诸侯建立的法律,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都体现了对国家政权的维护和对社会秩序的规范。《中国法制史》尤其强调了商鞅变法对中国法制史的深远影响,它将“法”与“礼”相结合,体现了早期中国法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作用。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法律制度的规范化。 汉代的“律”的制定,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也提醒我们,即使是看似完善的法律体系,也可能因为统治者的个人意志而受到扭曲。 隋唐时期,法制建设进入了高峰。 《中国法制史》详细阐述了唐律的制定过程,以及唐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这一时期,法律不仅用于惩治犯罪,也用于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法制史则充满着曲折和变迁。 《中国法制史》着重探讨了西方法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现代法制建设中的挑战和探索。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代,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我们今天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
中国法制史
2025-07-08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