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7 页

第 2 页 / 共 17 页

第 3 页 / 共 17 页

第 4 页 / 共 17 页

第 5 页 / 共 17 页

第 6 页 / 共 17 页

第 7 页 / 共 17 页

第 8 页 / 共 17 页

第 9 页 / 共 17 页

第 10 页 / 共 17 页

第 11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2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3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4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5 页 / 共 17 页

第 16 页 / 共 17 页

第 17 页 / 共 17 页

最新!《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最新!《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远非简单的症状描述,而是对人体内在平衡状态的深刻理解。所谓的“中医诊断学”,实际上是一套系统而复杂的理论体系,旨在通过对患者主观感受、客观体征、以及历史病程的综合分析,找到疾病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它与西医的定位不同,更侧重于整体调理和延缓疾病的进程。 其中,“脉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手段之一。 脉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脏腑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以及病情的发展趋势。 不同的脉象对应着不同的病证, 比如“弦脉”通常代表健康,而“细脉”则可能提示气血不足; “结代脉”则可能表明寒邪侵袭。 “望诊”同样至关重要。 望诊,就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脸色、形体、神情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脸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 额头大汗则可能提示热邪侵袭。 除了脉诊和望诊,中医诊断还包括切诊和问诊。 “切诊”是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 比如腹部、淋巴结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指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生活习惯等,来了解病情。 总而言之,《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涵盖了多重方法,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诊断体系,强调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实现健康的关键。
展开
中医诊断学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