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7 页

第 2 页 / 共 17 页

第 3 页 / 共 17 页

第 4 页 / 共 17 页

第 5 页 / 共 17 页

第 6 页 / 共 17 页

第 7 页 / 共 17 页

第 8 页 / 共 17 页

第 9 页 / 共 17 页

第 10 页 / 共 17 页

第 11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2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3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4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5 页 / 共 17 页

第 16 页 / 共 17 页

第 17 页 / 共 17 页

中医诊断学 【精华总结】(知识点总结/重点笔记/期末重点)
中医诊断学 【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看似古老,实则蕴含着缜密的逻辑和对人体奥秘的深刻理解。这门学科的核心在于,并非简单地看症状,而是要透过现象,找到病机所在,从而对症下药。 做好中医诊断学,首先要牢固掌握四诊合参,这四种方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石。 四诊:望、闻、问、切,每一项都至关重要。望,观察患者的色、形、神,判断疾病的初步情况。闻,辨别患者的特殊气味,如腐臭、汗臭、腥臭等,有助于判断病因。问,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切,指脉诊和按压,是直观感受患者体质的手段。 脉诊是四诊中最为精妙的部分。辨别脉象,包括脉势、脉量、脉神,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不同的脉象对应着不同的病机。 另外,中医诊断学中,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类,如寒证热证、虚实证等。 期末复习重点: 牢固掌握四诊合参的运用,熟悉各种脉象的辨别方法,理解病机和证型,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诊断中。 记住,中医诊断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实践和经验的沉淀。 祝大家期末顺利!
展开
中医诊断学
2025-07-07
16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