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7 页

第 2 页 / 共 17 页

第 3 页 / 共 17 页

第 4 页 / 共 17 页

第 5 页 / 共 17 页

第 6 页 / 共 17 页

第 7 页 / 共 17 页

第 8 页 / 共 17 页

第 9 页 / 共 17 页

第 10 页 / 共 17 页

第 11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2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3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4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5 页 / 共 17 页

第 16 页 / 共 17 页

第 17 页 / 共 17 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精华总结收藏)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精华总结收藏) 中医诊断,看似玄乎,实则建立在对人证信息的细致观察和综合分析之上。 “中医诊断学”这一学科的核心,在于通过辨证论治,找到病机和病位,从而对症下药。 简单来说,就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收集信息,然后进行判断。 “望”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即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形态、神情等进行判断。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面红肿则可能提示火热上攻。 “中医诊断学”中,对这些细微变化的敏锐观察,是诊断的关键。 “闻”则包括听声音、嗅气味,如咳嗽、喘息等声音,以及口臭、尿骚等气味,这些都能够反映身体内部的状况。“闻”不仅能提供直接的生理信息,更能帮助推断病机的性质。 “问”则需要医生深入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 了解“问”的意义在于,患者的自我描述往往能提供非常重要的线索,辅助医生诊断。“中医诊断学”强调要善于倾听,挖掘患者的真实感受。 “切”是指触摸,如脉诊,是中医诊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脉诊的“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包括脉象的形态、速度、强弱等, 不同的脉象对应着不同的病证。 比如,浮脉可能提示心阳上亢,沉脉则可能提示气血下陷。 掌握脉象,是辨别病机、确定病位的关键。 总而言之,“中医诊断学”的精髓在于整合“望、闻、问、切”的各种信息, 形成一个完整的诊断体系。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症状描述,更是一种对人体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是中医治疗的基石。
展开
中医诊断学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