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7 页

第 2 页 / 共 17 页

第 3 页 / 共 17 页

第 4 页 / 共 17 页

第 5 页 / 共 17 页

第 6 页 / 共 17 页

第 7 页 / 共 17 页

第 8 页 / 共 17 页

第 9 页 / 共 17 页

第 10 页 / 共 17 页

第 11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2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3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4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5 页 / 共 17 页

第 16 页 / 共 17 页

第 17 页 / 共 17 页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本质上是对人体机体状态的整体评估,而非单纯的病灶定位。它建立在阴阳五行、脏腑学、气血学等理论基础之上,旨在通过对患者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的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了解这些关键点,是学习和应用中医的重要基石。 首先,望诊是中医诊断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观察患者面色、神色、舌象、脉象等,可以直观地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面红肿则可能与湿热有关。舌象的颜色、形态、苔厚薄等,更是判断脏腑功能失衡的重要依据。 其次,闻诊强调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咳嗽声、声音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咳嗽声的深浅、频率、持续时间等,对判断肺热、肺寒、气虚等都有指导意义。 问诊则涉及对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进行详细询问。 准确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情绪、起病、迁延、缓解等,对于确定病因至关重要。 尤其要注意询问患者的“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因、伴随症状等。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灵魂”,通过触摸桡动脉,辨别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弱、滑粗等,可以了解脏腑的盛衰、气血运行情况。 比如,脉象的弦滑,常与气血过盛有关;脉象的细弱则可能提示气虚。 最后,切诊(包括触诊、叩诊等)主要用于了解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通过触诊,可以了解皮肤的温度、湿度、弹性,以及病变的质地;叩诊则用于了解肺、肾等脏器的叩诊音,以判断其实虚。 掌握这些专业知识点,是中医诊断的基石,也是临床实践的保障。
展开
中医诊断学
2025-07-07
15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