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7 页

第 2 页 / 共 17 页

第 3 页 / 共 17 页

第 4 页 / 共 17 页

第 5 页 / 共 17 页

第 6 页 / 共 17 页

第 7 页 / 共 17 页

第 8 页 / 共 17 页

第 9 页 / 共 17 页

第 10 页 / 共 17 页

第 11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2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3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4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5 页 / 共 17 页

第 16 页 / 共 17 页

第 17 页 / 共 17 页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第10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第10版)笔记,绝非单纯的理论罗列,而是对中医诊断精髓的系统梳理。这本书以其详尽的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成为中医诊断学习的基石。其中,对“望、闻、问、切”四诊的强调,尤其值得深思。望诊的“望法”,包括望者、观者、视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对颜色的判断,例如“赤色者,为热;黄者,为滞;白者,为寒;黑者,为气停”等,需要长期临床实践的积累。 “闻诊”则将气味作为辨别疾病的重要线索。正如书中所说,“闻者,宜以嗅之,知其气味,则可断其病邪” 。而“问诊”,则不仅仅是询问病人的症状,更重要的是探究病人的主观感受,例如“痛”、“寒”、“热”、“恶”等,这些都关系到疾病的性质与病机。 “切诊”,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已逐渐减少,但其基本原则——“按其脉象,考其略微,则可知其病邪” 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对脉象的详细描述,例如“弦脉,为健;细脉,为羸;沉脉,为滞;浮脉,为湿”等,需要通过长期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此外,书中对典型题的详解,不仅提供了解题思路,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帮助读者提升诊断水平。例如,对“患者主诉头痛,伴恶心呕吐,脉弦,舌苔薄白”这一案例的分析,则体现了中医诊断的关键在于对证型及病机进行综合判断。 认真研读李灿东《中医诊断学》(第10版)的笔记,将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准确、更高效地进行中医诊断。
展开
中医诊断学
2025-08-06
9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