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7 页

第 2 页 / 共 17 页

第 3 页 / 共 17 页

第 4 页 / 共 17 页

第 5 页 / 共 17 页

第 6 页 / 共 17 页

第 7 页 / 共 17 页

第 8 页 / 共 17 页

第 9 页 / 共 17 页

第 10 页 / 共 17 页

第 11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2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3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4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5 页 / 共 17 页

第 16 页 / 共 17 页

第 17 页 / 共 17 页

诊断学基础-学霸中医诊断学
诊断学基础-学霸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这可不是简单的“查脉看证”,它更像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更是一门基于经验和理论的科学。作为中医诊断学中的基础,它决定了后续的方剂运用是否精准有效。想要真正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精髓,就必须从基础入手,打牢根基。 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一种整体失衡。因此,诊断时,不能只关注个别症状,而要从整体上把握病情,了解患者的“证”。 参照《中医诊断学》的阐述,这需要我们具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各种证型特征的精准把握。 其次,脉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手段之一。了解不同病情的脉象特征,是诊断的关键。比如,心脉的形态、速度、弦度,可以反映心脏的状况;肝脉的形态,则能反映肝气的盛衰。 记住,《中医诊断学》中强调的“脉诊的精髓在于意”,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脉象的变化。 再者,切脉是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切脉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精确地把握脉象的特征,对于一些难以通过意诊判断的病症,切脉可以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最后,还要熟悉各种证型的表现和辨别方法。 了解“表里寒热虚实”、“特病”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中医诊断学》中对各种证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积累经验。 别忘了, 诊断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在实际诊疗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展开
中医诊断学
2025-07-07
14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