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9 页

第 2 页 / 共 9 页

第 3 页 / 共 9 页

第 4 页 / 共 9 页

第 5 页 / 共 9 页

第 6 页 / 共 9 页

第 7 页 / 共 9 页

第 8 页 / 共 9 页

第 9 页 / 共 9 页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大全——中医方剂学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大全——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这门古老而深邃的学科,其核心在于对“药”的运用,但其根基却深深扎根于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中。要理解方剂,首先要掌握“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关键概念。这些并非仅仅是学术名词,而是构成中医整体观点的基石。 “阴阳”是方剂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方剂的运用,讲究“阴克阳,阳克阴”,即根据病证的阴阳不平衡状态,选择具有相反或相生的药物来调整。比如,治疗外感风寒,就多用温阳剂,体现了“温伤寒”的原则。 “五行”理论更是为方剂的配伍提供了丰富的逻辑依据。五行相生相克,既可以用于判断病证的发生原因,也为方剂的配伍提供了指导。五脏与五行之间对应,脏腑病变往往反映在相应的五行上,因此治疗需针对脏腑的病变进行调理。 “脏腑”在方剂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生理病理变化,对症治病,必须以脏腑的病理变化为出发点。例如,治疗肝阳上扰,就需要用到健脾止泻,以宁肝潜阳。 “经络”的理论,则直接影响了方剂的运用。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病证的发生往往与经络的气血运行失调有关。因此,在配方时,需要考虑对经络的调理作用。 总而言之,中医方剂学是一门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基础的理论学科。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基础理论,才能真正掌握方剂的精髓,才能更好地运用方剂,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展开
中医方剂学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