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9 页

第 2 页 / 共 9 页

第 3 页 / 共 9 页

第 4 页 / 共 9 页

第 5 页 / 共 9 页

第 6 页 / 共 9 页

第 7 页 / 共 9 页

第 8 页 / 共 9 页

第 9 页 / 共 9 页

《经络腧穴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经络腧穴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经络腧穴学,作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基础之一,讲究人体的“气”与“穴”的相互联系。它并非单纯的穴位知识,而是建立在对经络生理功能和腧穴分布的深刻理解之上。学习经络腧穴学,首先要理解经络的十二正经,以及它们所穿行的路线,以及经络的“聚散发散”特性。 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骨架,它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经隧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 了解十二正经的分布范围、所治病证,是掌握经络腧穴学的基础。 比如,足阳明经主胃,胃的脾胃功能,则直接影响到足阳明经的证候辨别。 腧穴的定位与分布是另一关键。 经穴并非随意分布,而是遵循着特定的规律,它们通常位于经络的循行线上,也位于经络与脏腑的交汇处。 掌握经穴的定位,是区分证候的关键。 比如,头部的穴位通常与大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而手足的穴位则与四肢的生理功能有关。 此外,不同穴位的特性也各不相同。 有些穴位具有温经散寒的特性,有些则具有健脾和胃的特性。 正确理解这些特性,才能在治疗过程中,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记住,腧穴的治疗并非简单的“打穴”,而是要根据病人的证候,结合经络的整体功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熟练掌握经络腧穴学,才能真正理解中医“病机”的本质,为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展开
经络腧穴学
2025-07-31
6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