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9 页

第 2 页 / 共 9 页

第 3 页 / 共 9 页

第 4 页 / 共 9 页

第 5 页 / 共 9 页

第 6 页 / 共 9 页

第 7 页 / 共 9 页

第 8 页 / 共 9 页

第 9 页 / 共 9 页

经络腧穴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经络腧穴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经络腧穴学,作为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人体经络及沿络分布的腧穴。理解经络腧穴学,如同掌握了中医药治疗的“密钥”,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传统的经络腧穴学理论,如经络的生理功能、腧穴的定位及作用,至今仍是教学和实践的核心。 “十四五”规划教材在夯实经络腧穴学的基础理论的同时,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经络的“气机运行”概念,以及不同经络的生理功能差异,都需要通过实际的临床经验进行理解和掌握。 腧穴的“定位”,并非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标注,更是基于人体解剖学和中医辨证施治的综合考量。 教材对腧穴的分类也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包括按经络分类、按功能分类,以及按病症分类等。 重点关注“五主穴”——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足阳明、公孙,这五穴在经络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 经络腧穴学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腧穴的“辨证施治”作用。 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医药治疗的精髓——“察为知之,辨为知心”。 通过对患者的证型、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精准选择腧穴,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经络腧穴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战演练的基石。
展开
经络腧穴学
2025-07-31
6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