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1 页

第 2 页 / 共 11 页

第 3 页 / 共 11 页

第 4 页 / 共 11 页

第 5 页 / 共 11 页

第 6 页 / 共 11 页

第 7 页 / 共 11 页
附答案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8 页 / 共 11 页
附答案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9 页 / 共 11 页

第 10 页 / 共 11 页

第 11 页 / 共 11 页

经济学说史全部重点
经济学说史全部重点 在浩瀚的经济学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朴素观点到现代新主流经济学,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理解这些历史的脉络,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经济学至关重要。 早期,朴素经济学说,如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强调的自由市场、自愿交换和“看不见的手”,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斯密的理论强调个人利益驱动下的资源配置效率,被认为是古典经济学的基石,也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随后,古典经济学逐渐发展成凯恩斯主义。亚当·斯密之后,像戴维·富尔托等人的理论,开始关注国家干预,试图解决自由市场可能出现的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但真正影响深远的,还是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流动性陷阱”理论,他认为在资本滞留时期,总需求不足会导致失业,呼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干预,刺激总需求。 新古典经济学则在20世纪50年代崛起,它基于边际效用理论和理性人假设,强调个人选择和市场均衡。像哈罗德·哈密顿、弗里德里希·哈耶斯等人的理论,对经济学研究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引发了一场“新古典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争论。 货币主义,以米尔顿·弗里曼为代表,强调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控制作用,认为政府应该侧重于控制货币供给,而非干预总需求。这种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时代”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新主流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的出现,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修正和补充,承认了市场失灵的可能性,重新重视了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因素,试图使经济学理论更加贴近现实。了解这些学说的发展历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动态和趋势。
展开
经济学说史
2025-07-31
6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