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中外教育史】重点总结+期末复习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重点总结+期末复习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一条蜿蜒曲折却又充满力量的河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痕迹。从最初的“占业”到如今的多元化教育体系,每一次变革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参照《简明中国教育史》,我们能看到中国教育的演变脉络,也更能理解其深刻内涵。 早期教育,主要体现在“占业”和“传习”中。“占业”强调对长辈、上级的学习,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传承。“传习”则更注重口耳相传的知识和技能。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阶层兴起,“学”的观念开始普及,形成了“经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但同时也存在着“玄学”盛行、学术争论的弊端。 唐宋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高峰。唐代重视科举,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经学”依然是基础,但同时也涌现出“史学”、“文学”等新兴学科。宋代则更加强调“理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繁荣。 这一时期,教育的重点在于选拔人才,为国家服务。 然而,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的僵化,导致教育逐渐失去活力。八股文的盛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简明中国教育史》也指出了这一时期教育的弊病,强调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考前复习的重点,无非围绕“简明中国教育史”中出现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人物展开。 比如,要牢固掌握各朝代教育制度的特点,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影响;要理解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思想的演变, 这样才能在期末考试中游刃有余。 记住,背诵经典、理解历史,才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
简明中国教育史
2025-07-30
6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