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9 页

第 2 页 / 共 9 页

第 3 页 / 共 9 页

第 4 页 / 共 9 页

第 5 页 / 共 9 页

第 6 页 / 共 9 页

第 7 页 / 共 9 页

第 8 页 / 共 9 页

第 9 页 / 共 9 页

【民诉】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民诉】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民事诉讼法,简单来说,就是规范公民、法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它就像是一部“民事纠纷解决手册”,规定了当事人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各自的争议,确保权利得到保护,同时也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咱们学习民诉法,本质上就是在理解这个“手册”的关键条目。 “诉讼请求”指的是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要求,例如要求支付赔偿金、解除合同等等。 准确理解“诉讼请求”的构成要点,对判断案件是否受理、如何进行审理至关重要。“诉讼时效”则规定了当事人主张权利的期限。超过这个期限,权利就可能丧失,所以一定要时刻关注,避免错过有利的机会。 “举证责任”和“举证负担”是民诉法中经常被讨论的概念。简单解释,“举证责任”是指谁有义务提供证据,而“举证负担”则是指谁最终要承担证据成立的责任。 掌握好这两种概念的区别,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案件的争议焦点。 “证据”当然是整个诉讼过程中的核心。 证据可以是书面的,比如合同、协议;也可以是口头上的,比如证人证言。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综合考虑各种证据,以确定事实真相。 “判决生效” 也是一个需要重点掌握的概念。只有当判决依法进入执行程序,或者当事人申请上诉成功,判决才能真正生效。 很多同学在复习时,容易忽略这一点,导致对案件结果产生误解。 记住,民诉法不仅仅是“判决”,更重要的是整个诉讼过程的规范性。
展开
民事诉讼法
2025-07-22
6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