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9 页

第 2 页 / 共 9 页

第 3 页 / 共 9 页

第 4 页 / 共 9 页

第 5 页 / 共 9 页

第 6 页 / 共 9 页

第 7 页 / 共 9 页

第 8 页 / 共 9 页

第 9 页 / 共 9 页

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超全
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超全 “民事诉讼法”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学术,但实际上它关乎着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权益保障。简单来说,它是一部规范公民和组织在民事纠纷中解决争议的法律。为了更好地理解它,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其中的核心名词。 首先,要明白“诉讼”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争端解决的方式。在传统上,人们可能通过邻里吵架、调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但这些方式往往效果有限。民事诉讼法引入了法律的约束和法院的裁决,这无疑提高了纠纷解决的效率和公正性。 其次,法条中频繁出现的“原告”、“被告”、“胜诉”、“败诉”等概念,也至关重要。例如,“原告”指提出诉讼请求的一方,而“被告”则是被要求承担责任的一方。当法院作出判决时,如果“原告”的请求得到支持,则被称为“胜诉”,反之则为“败诉”。 更进一步,我们还需要了解“证据”的概念。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证明事实的关键。 依据《民事诉讼法》,各种证据,如书面证据、证人证言、物证等,都可以用来支持一方的诉讼请求。 充分的证据能够帮助法院更准确地判断案件的事实和法律关系。 民事诉讼法不仅仅是一堆条文,它更是一部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了解这些核心名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的运作方式,也能够增强我们在面对民事纠纷时的权利意识和法律保护。
展开
民事诉讼法
2025-07-22
1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