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9 页

第 2 页 / 共 9 页

第 3 页 / 共 9 页

第 4 页 / 共 9 页

第 5 页 / 共 9 页

第 6 页 / 共 9 页

第 7 页 / 共 9 页

第 8 页 / 共 9 页

第 9 页 / 共 9 页

《医学成像原理》——核医学成像知识点总结
医学成像原理:核医学成像知识点总结 医学成像,是现代医学诊断的核心技术,而核医学成像则是其中一枝独秀,它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其敏感、高效的诊断手段。 简单来说,核医学成像通过追踪人体内放射性物质的分布,来描绘器官、组织甚至细胞的内部状态。 核医学成像的核心原理是基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 比如,碘-131、钴-60等放射性同位素被注入或摄入体内,它们会释放出伽马射线或者正电子,这些射线可以被探测器捕捉。 通过分析这些射线强度和方向,我们就能“看到”人体内部的分布情况,就像用“光”来观察人体内部。 常见的核医学成像技术包括: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技术使用γ相机探测伽马射线,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骨骼疾病、肿瘤诊断等。而PET技术则利用正电子的湮灭过程,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常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此外,核医学成像还涉及到重要的知识点:衰变半衰期、能量谱、计数器效率等。 衰变半衰期决定了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寿命,能量谱则用于区分不同放射性同位素发射的伽马射线,从而实现同位素的区分。 计数器效率则直接影响成像的质量。 核医学成像的应用非常广泛,从癌症筛查、治疗效果评估,到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成像将会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展开
核医学
2025-07-22
4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