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5 页

第 2 页 / 共 15 页

第 3 页 / 共 15 页

第 4 页 / 共 15 页

第 5 页 / 共 15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6 页 / 共 15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7 页 / 共 15 页

第 8 页 / 共 15 页

第 9 页 / 共 15 页

第 10 页 / 共 15 页

第 11 页 / 共 15 页
陈琦 刘儒德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2 页 / 共 15 页
陈琦 刘儒德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3 页 / 共 15 页

第 14 页 / 共 15 页

第 15 页 / 共 15 页

【循环洗脑】当代教育心理学完整复习笔记
【循环洗脑】当代教育心理学完整复习笔记 教育心理学,看似一个学术的领域,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规律,尤其在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循环洗脑”现象时,更是至关重要。它并非指单纯的控制,而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反复互动,导致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这种“循环”往往伴随着积极的反馈,例如考试分数、老师的赞扬,从而强化了特定的学习策略或思维方式,即使这些策略或方式并不高效。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与“认知偏差”密切相关。例如,学生可能因为早期的成功而过度自信,导致后续学习时缺乏批判性思考,最终陷入一种“成功固化”的循环。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如班级氛围、同伴压力,也会加剧这种循环效应。 老师的引导方式、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塑造学生的学习习惯。 更进一步,学习心理学也关注“动机理论”。 当学生的内在动机受到削弱,比如学习目标变得模糊不清,学习内容与自身兴趣脱节时,更容易形成一种“自我实现的循环”,即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断地追求目标,却忽略了最初目标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循环看似努力,实则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育实践中的“循环洗脑”问题,需要教育心理学家的专业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通过改变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理解教育心理学原理,有助于我们避免无意识的“循环洗脑”,并构建更具潜力的学习环境。
展开
教育心理学
2025-07-20
13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