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7 页

第 2 页 / 共 7 页

第 3 页 / 共 7 页

第 4 页 / 共 7 页

第 5 页 / 共 7 页

第 6 页 / 共 7 页

第 7 页 / 共 7 页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基础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基础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作为基础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旨在探索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它并非简单地认为“坏人”心理有何不同,而是从人格、动机、认知、情绪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试图理解为何个体会选择违法行为。 这与基础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如强化理论,有着直接关联:犯罪行为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被强化后的行为模式。 理解个体的动机至关重要。基础心理学中,动机理论,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帮助我们分析犯罪行为的根源。例如,如果个体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未得到满足,可能会采取犯罪行为来获取资源或获得控制感。 此外,社会学习理论也至关重要,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学习犯罪行为。 人格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基础心理学中对人格特质的研究,如“三人论” (大五人格),为我们分析犯罪者的性格特征提供了框架。 比如,高冲动性、低责任感、缺乏同理心等人格特征,都与犯罪行为存在关联。当然,强调个体的性格是相对的,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认知心理学也提供了重要的视角。犯罪者在犯罪前,可能会进行错误的信息加工,例如过度估计自身能够成功的概率,或者低估法律的惩罚。 认知偏差和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情绪心理学则关注犯罪动机中的情绪因素。 愤怒、恐惧、嫉妒等负面情绪,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表达和控制,都可能导致冲动行为,进而引发犯罪。 了解这些心理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预防犯罪,也为刑事司法系统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展开
基础心理学
2025-07-16
1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