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看看《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看看《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著作,其复习需要把握核心脉络。首先,要明确时代背景,即从新文化运动到新四军的成立,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斗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文学的创作方向和主题。《中国现代文学史》强调了这一背景的重要性,指出文学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语境,需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愿望。 其次,重点关注重要作家及作品。 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杰出的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老舍、巴金、茅盾、张爱玲等。 了解他们的主要作品及其思想主题至关重要。《中国现代文学史》对他们的创作历程和思想渊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尤其是对鲁迅的“新文化”思想和早期作品的分析,是理解现代文学的关键。 此外,要特别关注文学流派的演变。 从早期的新文化运动文学,到五四运动后的思辨文学,再到国民党的爱国主义文学,以及民国时期各种思潮对文学的影响,都需要进行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详细论述了不同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例如,对《白蛇传》等经典故事的改编,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都体现了文学的创新和变革。 最后,回顾文学史上的转折点。 比如, 1919年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巨大影响, 19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民国时期不同政治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理解这些转折点,有助于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这些事件的分析,为我们理解文学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25-04-03
33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