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9 页

第 2 页 / 共 9 页

第 3 页 / 共 9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4 页 / 共 9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5 页 / 共 9 页

第 6 页 / 共 9 页

第 7 页 / 共 9 页

第 8 页 / 共 9 页

第 9 页 / 共 9 页

医学心理学-安慰剂效应
医学心理学-安慰剂效应 我们常常听到“治愈的希望”和“潜意识的力量”这两个词,但真正令人费解的,却往往是医学心理学中这层被称为“安慰剂效应”的现象。简单来说,医学心理学中,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即使是没有任何药理活性的物质,比如糖丸或生理盐水,只要被患者认为具有治疗作用,就能对疾病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听起来有点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欺骗,对吧?但它却在无数临床试验中被反复证实。想象一下,一位病人接受了注射,虽然注射的液体是纯净的水,但如果医生告诉他这是最新型的药物,他可能会感到症状有所缓解。 这种缓解,并非完全来自主观的期望,而是真实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安慰剂效应的发生机制至今仍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焦点。 科学家们认为,它涉及到大脑的预测机制和神经递质的释放。 接受治疗的患者,大脑会释放内啡肽等内源性镇痛物质,从而缓解疼痛;同时,他们对治疗的期望和相信,也会激活大脑的其他区域,促进康复。 它也凸显了患者的积极心理作用。 我们的信念、期待和对治疗的信任,会直接影响身体的反应。 这也提醒我们,在医疗过程中,医生不仅要提供药物治疗,更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安慰剂效应并非简单的“精神安慰”。 它的存在,证明了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大脑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探索安慰剂效应的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
医学心理学
2025-07-12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