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7 页

第 2 页 / 共 17 页

第 3 页 / 共 17 页

第 4 页 / 共 17 页

第 5 页 / 共 17 页

第 6 页 / 共 17 页

第 7 页 / 共 17 页

第 8 页 / 共 17 页

第 9 页 / 共 17 页

第 10 页 / 共 17 页

第 11 页 / 共 17 页

第 12 页 / 共 17 页

第 13 页 / 共 17 页

第 14 页 / 共 17 页

第 15 页 / 共 17 页

第 16 页 / 共 17 页

第 17 页 / 共 17 页

【内经选读】重点总结+期末复习笔记
【内经选读】重点总结+期末复习笔记 《内经》这本古籍,看似晦涩,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复习过程中,我发现它并非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对人体精微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指导。正如“内经选读”所强调的,我们要精读其核心内容,而非囫囵吞枣。 首先,要牢固掌握“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运行的纲领,沿着特定路线,连接脏腑、屈肌,运载气血,调节生理功能。理解“十正经”和“十二妇神经”的分布、作用和病变要点,是理解《内经》的基础。 尤其要注重“病机”的概念,如“寒湿、热虚、血瘀”等,这有助于我们辨别疾病的性质,并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其次,要重视“脏腑学说”的辨别。 “心、肝、脾、肺、肾”作为脏腑的根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变表现。例如,肝主疏泄,其病变可导致胸胁胀满、盗汗等症状。 正确理解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进行辨证施治的关键。 此外, “气血津液”在《内经》中占据重要地位。 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血是营养的载体,津液是滋润身体的源泉。理解气血的循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疾病中的异常,对于辨证施治至关重要。 记住“脉诊”在《内经》中的核心地位,脉象的轻重、迟早、浮沉、细壮等,能反映脏腑的盛衰,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最后,临近期末,建议结合“内经选读”和“内经选读复习笔记”中整理的重点知识,进行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辨证施治的思路和方法。 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展开
内经选读
2025-07-11
3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