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7 页

第 2 页 / 共 7 页

第 3 页 / 共 7 页

第 4 页 / 共 7 页

第 5 页 / 共 7 页

第 6 页 / 共 7 页

第 7 页 / 共 7 页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整理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整理 中医内科,顾名思义,是中医理论体系中对人体内在病理及病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领域。它与西医内科在整体观念、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存在显著差异。理解中医内科的关键,首先要掌握其核心概念。 “经络”是中医内科的基础。它并非简单的神经系统,而是人体经络系统,连接着脏腑,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能量网络。通过经络,气血在体内流通,维持着人体各部分的功能平衡。理解经络,才能理解中医“病邪侵袭经络”的病因推测。 “脏腑”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肝、脾、胃、心、肺、肾等六脏六腑,并非单纯的器官,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功能系统。例如,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胃主生化,心主神志,肺主呼吸,肾主藏精。 “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血是构成人体组织、输送营养、排除废物的重要物质。气血的虚盛、虚薄、停滞等,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根本原则,它描述了人体内部的两种力量。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疾病往往是阴阳失衡所致。 “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证是指病人的主观症状、客观体征以及舌脉等检查结果综合体现出的疾病状态。例如,焦阴证、湿热证等,各有其特定的症状和表现。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患者脉搏的形态、频率、节律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脏腑的功能状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 总而言之,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需要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中医内科的精髓,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这并非简单的术语堆砌,而是需要对整体观、辨证论治等理念的深刻理解。
展开
内科学
2025-07-11
3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