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0 页 / 共 13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婴幼儿及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而中医儿科学,则是在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上,针对儿童的独特生理特点和疾病表现,进行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学科。它与西医儿科学在方法和理念上存在差异,更注重整体调节,以扶正祛邪为根本。 “脉象”在中医儿科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正如儿科学所强调的,对儿童的体质、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常常就基于其脉象的分析。例如,婴儿的“婴儿心脉”与成人不同,其特点是脉细、弦,体现了婴儿的生命力旺盛、心阳亢盛。而儿童的“心脉”则根据年龄和病情有所变化,这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气”、“血”同样是中医儿科学的重要概念。儿科医生会观察孩子的面色、精神状态,以及大便、小便等生理指标,来评估其“气血”的运行情况。气血的充盈与不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阳”、“阴”的概念同样适用于儿童。中医儿科医生会根据儿童的临床表现,判断其为“阳盛”、“阴虚”等体质,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婴幼儿的“虚寒体质”往往表现为怕冷、食欲不振等症状,需要通过“补阳”的方法进行调理。 “三焦”理论更是中医儿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中医认为,儿童的“三焦”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其消化、吸收和免疫功能。因此,中医儿科医生会通过调整饮食、进行针灸等治疗,来调和儿童的“三焦”运行,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 总而言之,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不仅仅是简单的术语堆砌,而是蕴含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智慧,是理解和运用中医儿科理论的关键。
展开
儿科学
2025-07-10
3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