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笔记全面版-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笔记全面版-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3 页 / 共 13 页

除了讨好型人格、回避型人格,还有哪些人格心理学
除了讨好型人格、回避型人格,还有哪些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一个看似复杂却又充满魅力的话题,它试图探索我们行为、思维和感受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常常听到“讨好型人格”和“回避型人格”的讨论,但实际上,人格的分类远比这复杂得多。理解这些不同的人格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更能理解他人。 事实上,人格心理学主要基于“五大人格特质”模型,这五种特质——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可以用来描述和分类个体的人格差异。这五大特质的组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格模式。 探索人性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除了这些基础特质,还有许多其他人格类型值得我们关注。例如,“完美主义人格”倾向于追求完美,对自身要求极高;“控制型人格”则希望掌控一切,对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创造型人格”充满创意和想象力,追求卓越; “责任型人格” 往往充满责任感,对他人负责。 “自恋型人格”的核心是过度自信和自我中心,渴望被赞美和关注。 “神经质人格”则表现出高焦虑、易怒、敏感等特质,容易受到压力影响。 此外,还有“冷血型人格”,他们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注重理性分析,不屑于情感表达。 了解这些不同的人格类型,并非为了简单地贴标签,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个体行为的动机和原因。 记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通过人格心理学的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人格特质,并以此为基础,去构建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最终,这不仅是关于理解他人,更是关于爱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展开
人格心理学
2025-07-08
3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