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7 页

第 2 页 / 共 17 页

第 3 页 / 共 17 页

第 4 页 / 共 17 页

第 5 页 / 共 17 页

第 6 页 / 共 17 页

第 7 页 / 共 17 页

第 8 页 / 共 17 页

第 9 页 / 共 17 页

第 10 页 / 共 17 页

第 11 页 / 共 17 页

第 12 页 / 共 17 页

第 13 页 / 共 17 页

第 14 页 / 共 17 页

第 15 页 / 共 17 页

第 16 页 / 共 17 页

第 17 页 / 共 17 页

【高分复习笔记】钟赣生《中药学》(第10版)笔记和典型中药鉴定学
【高分复习笔记】钟赣生《中药学》(第10版)笔记和典型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这门学科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药学、植物学、化学等知识。钟赣生《中药学》(第10版)是学习中药鉴定学的重要基石。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形态、性味归经、功效以及鉴别方法,是检验和巩固知识的绝佳工具。 书中对各中药的描述,往往从“形态特征”入手,这至关重要。比如,对于人参,要仔细观察其根的形态、颜色、质地,以及是否有“针头”等特征。 另外,性味归经的考证,也直接影响鉴别的准确性。 “苦、甘、辛、凉、热”五味是辨别中药性味的基础,而“苦寒”、“苦热”、“温寒”、“温热”则是辨别性味更进一步的考量。 典型中药鉴定,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例如,当鉴定何首乌时,不仅要观察其形态,还要结合其“苦、微温”的性味特点,再结合“多子”的形态特征进行判断。 这种“形态-性味-功效”的综合考证,是中药鉴定学的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中药鉴定也需要注意“假冒伪劣”现象。因此,务必掌握好鉴定标准,切忌盲目相信口头传授或未经证实的说法。 认真研读经典教材,多加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中药鉴定学的精髓。
展开
中药鉴定学
2025-07-08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