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1 页

第 2 页 / 共 11 页

第 3 页 / 共 11 页

第 4 页 / 共 11 页

第 5 页 / 共 11 页

第 6 页 / 共 11 页

第 7 页 / 共 11 页

第 8 页 / 共 11 页

第 9 页 / 共 11 页

第 10 页 / 共 11 页

第 11 页 / 共 11 页

中药学发汗的名词解释合集
中药学发汗的名词解释合集 发汗,作为中药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简单来说,它指的是通过药物作用,使人体产生汗液,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发汗”一词,直接来源于《黄帝内经》,强调了汗液的生理意义——它不仅是人体代谢的副产品,更是精微之液的体现。 在中药学中,“发汗”不仅仅是单纯地使人出汗,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治疗原理——“汗退皮病”。 这种理论强调,皮肤疾病,如湿疹、皮炎等,其本质是“湿”的病变。通过发汗,可以散结祛湿,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术语需要理解,比如“散结”、“祛湿”和“精微之液”。“散结”指的是通过发汗,将体内积聚的结缔组织分解,使其能够排出体外。“祛湿”则是指清除体内湿气,而“精微之液”则指向了人体的精微能量,通过发汗可以调和精气,改善体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药物发汗的机制和效果有所差异。例如,苦参、麻黄等药物具有强烈的散结祛湿作用,而石膏则主要用于固涩止痛,是发汗的佐药。 恰当的药物配伍,对发汗治疗至关重要。 因此,理解“发汗”的意义,就等于理解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智慧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深刻认识。
展开
中药学
2025-07-08
16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