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2023年10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笔记汇总-自学考试资料整理
2023年10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笔记汇总-自学考试资料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点,其实并非仅仅是时间节点的堆砌,更在于对文学思潮变迁、作家创作精神的深刻理解。正如《中国现代文学史》所强调的,新文学的兴起是清末民初,受到西方文化、民主思想和民族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对传统文学的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追求“个性”、“现实”、“自由”等主题。 戊戌变法失败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转向革命,文学也逐渐带有反帝反封建色彩。陈重、严复等人的翻译,以及孙中山等人的思想,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更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学思潮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当其冲的是“新吾”思潮,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沈燮等,他们主张“提倡新思想,广纳新术语,兴建新文派”。随后是“新文学”运动,代表人物有陈重、鲁迅、孙寿康等。鲁迅的“新文化”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尤其巨大,其作品批判了旧社会的黑暗,唤醒了民族精神。 关注关键作家及其代表作至关重要。“呐喊”、“彷徨”等鲁迅的作品,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索。茅盾的《子夜》则反映了白话文运动的胜利和白话文的繁荣。周作人、郭沫若等作家的作品也各有特色,需要我们认真研读。 自学考试的重点在于理解思想,而非仅仅是记住名字和日期。务必牢固掌握文学思潮的脉络,以及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信通过这份重点笔记的整理,能够帮助你在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取得优异成绩!
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25-07-08
2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