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简述及例题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期末考试重点与核心梳理 朱栋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堪称考研首选,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清晰而系统。期末考点往往集中于其核心论点和关键时期,务必牢固掌握。本书将晚清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各个文学流派的兴衰,横向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 晚清文学,如鲁迅的早期作品,体现了对旧社会弊病的批判,以及对变革的渴望。五四运动是现代文学的起点,它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孕育了大量现实主义作品,如梁实秋、郭沫若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同时,重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体现在早期文学作品中。 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开端。陈友具体位与郭沫若的早期作品,代表着早期新文学的探索和实践。此后,自然主义流派、象征主义流派等不同思潮涌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 新月派,如徐志摩、海野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是新文学的先锋,反映了当时青年人的理想和追求。而后来的田园诗派,则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的宁静和慰藉,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值得注意的是,对各流派的理解不能是孤立的,必须将其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例如,要理解胡绳的“新主张”,就必须了解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危机。 此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文学作品的理解,应注重其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掌握好关键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流派的定义和演变,才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25-07-08
11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