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1 页

第 2 页 / 共 11 页

第 3 页 / 共 11 页

第 4 页 / 共 11 页

第 5 页 / 共 11 页

第 6 页 / 共 11 页

第 7 页 / 共 11 页

第 8 页 / 共 11 页

第 9 页 / 共 11 页

第 10 页 / 共 11 页

第 11 页 / 共 11 页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2)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2) “中国法制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长期以来都在梳理和解读中华文明中法治发展的脉络。要理解这一史纲,就必须深入理解其中核心的术语。今天,我们将聚焦几个重要的概念,力图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法制的发展轨迹。 首先,我们要提到“礼”。 在中国法制史中,“礼”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具体的制度和程序。 从《礼记》中流传下来的“礼仪”, 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础, 影响了法律的制定、执行和司法实践,强调等级制度、社会秩序和道德约束。 礼的“变法”更是推动中国法制变革的关键动力。 其次,“朝廷”的概念至关重要。 “朝廷”代表着最高权力机构, 其法令,即“诏”、“令”,是维系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稳定的根本保证。 从商朝的“大王”到秦汉的“皇帝”, 历代统治者通过颁布法律, 确立权威, 规范行为, 塑造社会形态。 理解“朝廷”与“法律”的关系, 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中国古代法制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紧密联系。 再者, “刑” 的概念也同样重要。 刑罚在古代中国法制中并非仅仅是一种惩罚手段, 它也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 从“斩”、“流”、“死”等刑罚的制定, 到对犯罪行为的规范, 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秩序的渴望和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 “刑”的演变, 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的趋势。 最后, “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法制进入了更加成熟的阶段。“律”的制定,强调条文的规范性和普遍适用性, 减少了因个人判断而产生的随意性。 “律”的强调, 为中国法制史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为现代中国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展开
中国法制史
2025-07-08
13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