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1 页

第 2 页 / 共 11 页

第 3 页 / 共 11 页

第 4 页 / 共 11 页

第 5 页 / 共 11 页

第 6 页 / 共 11 页

第 7 页 / 共 11 页

第 8 页 / 共 11 页

第 9 页 / 共 11 页

第 10 页 / 共 11 页

第 11 页 / 共 11 页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法制史”作为一门研究中国社会从古代到现代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学科,其核心在于理解法律制度如何随着社会变革而变化。这一学科并非仅仅是罗列法律条文,更在于揭示其中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以及法律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律”的概念。在古代中国, “律”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法律,而是一种“规范”,涵盖了礼仪、道德、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 比如,“周礼”便是周代社会最重要的“律”,它不仅仅是关于祭祀、婚姻等方面的规定,更体现了周代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的理想与期望。 其次,“刑法”的意义同样至关重要。古代中国的“刑法”主要体现在“大刑”和“轻刑”之中。大刑,如“삭사”(砍头)、“토함”(置于釜中)等,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震慑民众。 轻刑则相对温和,主要用于纠正社会不端行为。 再者,“官宪”的出现与法制建设密不可分。官宪是古代政府设立的执法机构,负责执行法律,维护治安。其存在,标志着古代中国在法律执行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外,“朝廷制度”也需要具体解释。它指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朝廷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而颁布的各种法律和规章。理解这些“朝廷制度”,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运作方式。 总而言之,中国法制史的探索,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历史背景,以及法律制度的内涵与作用,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逻辑,并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展开
中国法制史
2025-07-08
13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