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1 页

第 2 页 / 共 11 页

第 3 页 / 共 11 页

第 4 页 / 共 11 页

第 5 页 / 共 11 页

第 6 页 / 共 11 页

第 7 页 / 共 11 页

第 8 页 / 共 11 页

第 9 页 / 共 11 页

第 10 页 / 共 11 页

第 11 页 / 共 11 页

《中国法制史》知识点:清末时期的变法与修律思维导图_编号t6619243-TreeMind树图
《中国法制史》知识点:清末时期的变法与修律思维导图_编号t6619243-TreeMind树图 清末的中国,积重难返,社会矛盾尖锐。面对日俄战争的失败和洋务运动的僵化,清政府意识到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这一时期的变法与修律,构成了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日后的中国法制发展奠定了基础。 核心在于“修律”与“变法”并举。 “修律”强调对传统法律制度的修订与补充,旨在消除法律漏洞,完善法律体系。例如,陆部整顿,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尝试引入西方法律思想,限制官场的腐败。 另一方面,“变法”则着眼于制度的整体革新。 曾国藩的“变法”倡导,主张学习西方,发展经济,提高军队,试图通过改革,增强国家实力。 这一时期的变法,体现了一种既怀才不遇的悲剧,也孕育了民用观的萌芽。 值得注意的是,清末变法与修律并非单一的动作,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变法本身就依赖于修律的框架,而修律又在变法过程中不断调整。 “树图”编号t6619243,很可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法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梳理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末变法与修律思想的演变,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中国法制史的脉络。 这一时期的思考,也值得我们今天在探索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时,进行深入的研读与反思。
展开
中国法制史
2025-07-08
12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