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1 页

第 2 页 / 共 11 页

第 3 页 / 共 11 页

第 4 页 / 共 11 页

第 5 页 / 共 11 页

第 6 页 / 共 11 页

第 7 页 / 共 11 页

第 8 页 / 共 11 页

第 9 页 / 共 11 页

第 10 页 / 共 11 页

第 11 页 / 共 11 页

管理学——中国法制史 大学期末考试笔记
管理学——中国法制史 大学期末考试笔记 期末考,感觉像是经过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毕竟“中国法制史”这个科目,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庄严、沉重的感觉。回过头来整理笔记,发现它不仅仅是史书上的文字堆砌,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文明的演变史,而“期末不挂科”的压力,也促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中的关键。 “中国法制史”的核心在于,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充满曲折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礼法”,强调的是等级制度、伦理规范,到夏商周的诸侯割据,法制逐渐变得混乱无序。 这种“无法制”的局面,直接导致了诸侯争霸,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 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对法制的萌芽意义重大。商鞅变法,推行的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尽管它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但其“法治”的理念,为中国法制史奠定了基础。 进入秦汉时期,秦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法制的确立。然而,秦朝的暴政最终导致了它的崩溃,法制也随之瓦解。 之后的汉朝虽然沿用了秦律,但依旧是“法治”与“暴政”并存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法制的特点是“法治”与“暴政”、“正义”与“私利”的矛盾贯穿始终。 很多时候,法制只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的保障人民的权利。 这也为我们今天反思中国法制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之,理解“中国法制史”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它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才能真正实现“期末不挂科”的理想!
展开
中国法制史
2025-07-08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