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1 页

第 2 页 / 共 11 页

第 3 页 / 共 11 页

第 4 页 / 共 11 页

第 5 页 / 共 11 页

第 6 页 / 共 11 页

第 7 页 / 共 11 页

第 8 页 / 共 11 页

第 9 页 / 共 11 页

第 10 页 / 共 11 页

第 11 页 / 共 11 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最终版)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最终版) 回顾中国法制史,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从夏商周的宗法部落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汉的“法家”思想,以及魏晋南北朝的“隐逸”与“法学”并存,每个阶段都奠定了中国法制史的基石。 尤其是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并颁布“大秦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迷失”的阶段。 然而,这一时期也涌现出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例如“道家”的“仁政”,为未来法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唐宋时期,法制逐渐恢复,并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以法治国”的传统。 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他推行“贞观之治”,注重法律的执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明清两代,强调“法治”观念,但同时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导致法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漏洞。 比如清朝的“顺治简明律例”,虽然在思想上受到儒家影响,但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总结来说,中国法制史的核心在于不断探索“仁义礼智信”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在权力与法治之间寻求平衡。 记住,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法制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脉络。
展开
中国法制史
2025-07-08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