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7 页

第 2 页 / 共 17 页

第 3 页 / 共 17 页

第 4 页 / 共 17 页

第 5 页 / 共 17 页

第 6 页 / 共 17 页

第 7 页 / 共 17 页

第 8 页 / 共 17 页

第 9 页 / 共 17 页

第 10 页 / 共 17 页

第 11 页 / 共 17 页

第 12 页 / 共 17 页

第 13 页 / 共 17 页

第 14 页 / 共 17 页

第 15 页 / 共 17 页

第 16 页 / 共 17 页

第 17 页 / 共 17 页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总结+期末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总结+期末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批评史,可谓是一部“反叛”与“修正”的循环。从《诗经》到《红楼梦》,每一次文学作品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对既有理论的质疑与反思。早期,诸如《礼记》等儒家经典,对文学创作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文学应服务于伦理道德的教化。这种理论批评,虽然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某些特点,但也局限于对形式和内容的限制,最终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僵化。 到了宋代,随着理学兴起,文学批评也受到理性的影响。程朱理学强调“存心”和“存义”,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符合理学的思想,否则便被视为“谬俗”。然而,这种强调“正统”的批评,也使得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视为“异端”,最终被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在批评的过程中,批评家们自身也存在着局限性。他们往往只关注作品的“正统性”,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例如,对《西厢记》的批评,多集中在它对《仲尼》的颠覆,而忽视了它对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和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因此,复习期末,我们应该记住:理论批评史不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脉络,关键在于把握其核心矛盾,既要尊重先贤的智慧,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重点关注“存心”与“异端”、“正统”与“颠覆”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 别忘了,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能触动人心,即使是对“正统”的挑战,也是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展开
中国古代文学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