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7 页

第 2 页 / 共 17 页

第 3 页 / 共 17 页

第 4 页 / 共 17 页

第 5 页 / 共 17 页

第 6 页 / 共 17 页

第 7 页 / 共 17 页

第 8 页 / 共 17 页

第 9 页 / 共 17 页

第 10 页 / 共 17 页

第 11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2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3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4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5 页 / 共 17 页

第 16 页 / 共 17 页

第 17 页 / 共 17 页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源远流长,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核心在于对人体内在状态的精准把握。而“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则贯穿于整个诊断过程,它并非简单的术语堆砌,而是对中医诊断要素的系统性阐述。 首先,要理解“脉诊”这个关键概念。脉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病症发展的情况。不同的脉象,代表着不同的病理状态,例如细脉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而滑脉则可能暗示气虚。 其次,还需掌握“望诊”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彩、舌质、舌色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阳气盛衰、气血充盈、脏腑功能等。例如,面色潮红可能提示阳气旺盛,而面色苍白则可能暗示气血亏虚。 “闻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音、痰液等,可以辅助判断病情。 咳嗽、喘息等症状,往往是气虚、痰湿等病症的体现。 “问诊”则是收集病史的关键环节,了解患者的证候发生过程、诱因、伴随症状等,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切诊”则是通过身体的触摸,比如心、腹、肾等的 palpation,来进一步确认诊断的准确性。 总而言之,“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精髓,即通过对脉、象、问、切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理解这些关键名词,是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的基础。
展开
中医诊断学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