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7 页

第 2 页 / 共 17 页

第 3 页 / 共 17 页

第 4 页 / 共 17 页

第 5 页 / 共 17 页

第 6 页 / 共 17 页

第 7 页 / 共 17 页

第 8 页 / 共 17 页

第 9 页 / 共 17 页

第 10 页 / 共 17 页

第 11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2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3 页 / 共 17 页
_第1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4 页 / 共 17 页
_第2页_学霸英雄_www.xuebayingxiong.com.png)
第 15 页 / 共 17 页

第 16 页 / 共 17 页

第 17 页 / 共 17 页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医诊断,根植于数千年前的经验,是治病的核心。它并非简单的症状罗列,而是通过对人体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询问,探寻病变的本质。理解中医诊断学中的关键名词,对于学习和应用中医至关重要。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依据《中医诊断学》中,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桡动脉,感受其搏动,判断脏腑功能及病情变化。不同的脉象,如“弦脉”、“滑脉”、“结脉”等,对应着不同的病理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望诊”则侧重于观察患者的身体特征。例如,面色反映肝胆气血的盛衰,舌苔则能反映脾胃的运化功能,津亏或痰湿则会呈现不同类型的舌苔。 良好的望诊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 “闻诊”是“四诊”之一,指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症状进行诊断。例如,细小无力可能是气虚,咳嗽频繁则可能与肺阴不足有关。 “问诊”是最基础的诊断手段,需要医生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以获取更多信息,从而对病情进行判断。 此外,“证”是中医诊断的终点,它代表着病情的综合表现。常见的证型包括“阴虚”、“阳虚”、“血瘀”、“气虚”等。 医生需要根据“脉”、“舌”、“形”及“问”等信息,综合判断患者所患证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而言之,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的理解,是掌握中医诊断方法的基础。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结合实际临床经验,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展开
中医诊断学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