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9 页

第 2 页 / 共 9 页

第 3 页 / 共 9 页

第 4 页 / 共 9 页

第 5 页 / 共 9 页

第 6 页 / 共 9 页

第 7 页 / 共 9 页

第 8 页 / 共 9 页

第 9 页 / 共 9 页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医方剂学,它可不是简单地把药材按种类罗列,而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理解中医方剂学,首先要明白“方剂”的含义——不仅仅是药物,还包括味、形、性、情等诸多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就像一个复杂的乐章,每个音符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组合起来才能呈现出美妙的和声。 “剂”的定义同样重要。 剂,指的是用药方法和剂量。 “剂型”是“剂”的核心组成部分,指药物制备成适合人体吸收利用的形态。例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等,每种剂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与人体特定证型相适应。 “君臣佐使”,这是方剂学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君药”是方剂的核心药物,负责主导治疗;“臣药”是辅助药物,用于支持和配合“君药”发挥作用。“佐使”则是一些辅助药物,用于调和君臣、扶正祛邪。 “伤寒辨脉”是方剂学中的一项重要技能。 通过辨别患者的脉象,可以判断患者所患的证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方剂。 比如,在“伤寒辨脉”中,可以根据脉象来区分“实寒”和“虚寒”,进而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正气”和“邪气”是方剂学中常用的概念。 “正气”是人体自身的防御力量,是抵抗疾病的根本;“邪气”则指侵入人体,破坏正气的病邪。 方剂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即增强正气,驱逐邪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掌握这些基础名词,对于学习和应用中医方剂学至关重要。 它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治疗领域的大门,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更精准地运用方剂进行治疗。
展开
中医方剂学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