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9 页

第 2 页 / 共 9 页

第 3 页 / 共 9 页

第 4 页 / 共 9 页

第 5 页 / 共 9 页

第 6 页 / 共 9 页

第 7 页 / 共 9 页

第 8 页 / 共 9 页

第 9 页 / 共 9 页

【2017年整理】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2017年整理】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其核心在于对药物配伍、制剂的系统研究。简单来说,它并非仅仅是“拿药”,而是对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疗效、副作用以及临床应用规律的深入探索。 2017年整理的方剂学名词解释,旨在梳理和规范这一学科的常用术语,为学习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方剂”本身,指的是由多种药物组成的药物组合。在《中医方剂学》中,它被定义为“以多种药物组合为一体的药物”,强调了其整体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方剂,其组成药物、剂量、用法等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这些规范的制定都基于对药物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 “伤寒”这个术语,在方剂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指的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即“伤寒”在于“邪胜阳明”, “中胜阳明则为伤寒” 。 掌握好“伤寒”的理解,是诊断和治疗寒邪疾病的关键。 “六味地黄丸”是《总丸剂》的代表方剂之一,其组成药物为五味地黄、白术、甘草。 方剂学中,对这类方剂的解析,不仅要了解每味药的功效,更要关注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把握方剂的整体疗效。 此外,还有诸如“君、臣、佐、使”等概念,构成了中医方剂论证的基本框架。 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我们理解方剂的组成结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中医方剂学的精髓。
展开
中医方剂学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