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9 页

第 2 页 / 共 9 页

第 3 页 / 共 9 页

第 4 页 / 共 9 页

第 5 页 / 共 9 页

第 6 页 / 共 9 页

第 7 页 / 共 9 页

第 8 页 / 共 9 页

第 9 页 / 共 9 页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这门古老而精深的学问,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药物组合,更是一种对人体生理、病理、证候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它建立在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之上,再通过对症状、体征、舌脉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方剂的组成和用药原则。 “方剂”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方剂学中,方剂指的是由多种药物配伍而成的药物组,用于治疗疾病。而“剂”则指用药的数量和方式,例如“一剂”、“二剂”等等,也包括用药的途径,如口服、外用等。 “伤寒”这类经典方剂学著作,对于“杂气”、“真寒”、“里寒”等证候的辨识和治疗原则有着极其详细的阐述。这些术语,实际上是对疾病的本质剖析,也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掌握这些概念,就像掌握了打开病理锁钥的钥匙。 “温阳”、“退汗”、“化寒”等等,都是方剂用药的指导思想。不同的证候,需要调理不同的脏腑,因此方剂的选材和配伍也必然有所不同。比如,对于“气虚寒证”,需要选用能补益脾肾的药物。 理解方剂学名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基础概念,才能更好地运用方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剂学,是中医精髓的体现,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医的重要基石。
展开
中医方剂学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