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9 页

第 2 页 / 共 9 页

第 3 页 / 共 9 页

第 4 页 / 共 9 页

第 5 页 / 共 9 页

第 6 页 / 共 9 页

第 7 页 / 共 9 页

第 8 页 / 共 9 页

第 9 页 / 共 9 页

中医方剂学总结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总结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这门古老而精深的学科,是对中草药配伍、炮制方法的系统研究,更是理解中医理论、治疗疾病的基石。它并非仅仅是药材的简单组合,而是蕴含着深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的体现。 核心概念之一便是“归经”。 归经学认为,人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不同的经络有不同的特性,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和功能。例如,足阳明经主要处理下焦的物质,而任杜络则与上焦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掌握好归经学,才能更好地理解方剂的治疗机制。 其次,"伤寒论"中的“六署六侵六候六证六法”是方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侵”的六种类型,比如“风”、“寒”、“热”、“湿”、“燥”、“气” 等,就能更准确地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辨证分型是临床上应用方剂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六味六冲” 也是方剂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炮制药物时,需要考虑六味药(甘、辛、苦、酸、咸、苦六味药)和六冲(温、热、冷、燥、湿、燥六冲),以调整药物的性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本处方剂,病之名,方剂之名,主治之性,虚实之粗细,均以主治之病为度” 更是方剂学的核心原则。 这意味着,方剂的选配,最终目的是为了对症治疗,治愈疾病。 总而言之,学习中医方剂学,需要系统地学习其理论基础、辨证分型方法以及各方剂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并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自如。
展开
中医方剂学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