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7 页

第 2 页 / 共 7 页

第 3 页 / 共 7 页

第 4 页 / 共 7 页

第 5 页 / 共 7 页

第 6 页 / 共 7 页

第 7 页 / 共 7 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② (中外科技史名词解释及大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② (中外科技史名词解释及大题) 我们常常认为科技的进步是西方世界的独树一帜,但仔细审视中国工艺美术史,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无数科技“命题”,它们与中外科技史的演变进程,在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重叠与交织。 尤其是在对中国古代工艺技术进行现代科技视角下的解读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中外科技史名词解释”的关联。 例如,“制瓷技术”并非简单的泥土烧制,而是蕴含着精密的物理学原理、化学反应和材料科学知识。 从唐代的青瓷到宋代的汝瓷,再到明清的定窑、斗窑,每一段发展都体现着对烧结过程、釉色变化、熔融金属等方面的深刻理解。 这与中外陶瓷工艺史的探讨,恰恰印证了早期人类对物质世界探索的智慧。 “水墨技法”同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墨的研磨、浓缩、晕染,需要对颜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光线散射、色彩的冷暖等因素的精准把握。这种对色彩的驾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最早的“光学工程”的雏形,与西方颜料的合成技术,在色彩表现上,也存在着共性与差异。 “铸造技术”更是工艺美术与冶金技术的完美结合。 从青铜器的制作到铁器的冶炼,对金属熔点、冷却速度、模具设计等方面的掌握,无疑是古代冶金技术的核心。 这种对材料性能的精确操控,与西方炼钢技术的发展,在原理上都有着相似之处,体现了人类对金属材料的早期探索。 总而言之,中国工艺美术史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中外科技史,在早期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对材料的利用、对技术的掌握等方面,都存在着重要的共通之处。 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重新审视,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以及科技发展的根源。
展开
中外科技史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