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代,它并非简单的文学发展,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巨变紧密相连。理解其核心名词,是深入把握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明确“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这场运动,直接冲击了传统文化,打破了旧思想的束缚,为现代文学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它强调科学、民主、自由,呼吁“人人皆为学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紧接着,“五四运动”则进一步深化了新思想的实践。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一场文化运动,它催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反映了青年一代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憧憬。“新文学”的出现,更是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开端。 “新文学”的创作,打破了旧文学的程式化、空洞化,追求个性解放,注重反映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现代主义”作为“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传统文学的彻底否定和对西方现代文学的积极吸收。它不仅体现在题材的创新上,更体现在形式的创新上,例如象征主义、象征手法等。而“白话文运动”更是将文学创作的语言从文言文中解放出来,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 许多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作品等,都以深刻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理解这些核心概念,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脉络和发展规律。
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25-07-07
1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