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名词解释 要系统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理论名词。这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是对那个时代文学思潮变迁的理解基础。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的文学进入了一个深刻变革的时期,各种新的文学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在于对旧文化的反思,对西方文明的拥抱,并主张民主、科学、自由等思想。这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型。紧随其后,“五四”运动更是将文学推向了更加激进的层面,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工人阶级的苦难,并积极参与到政治和社会斗争中。 “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它强调个性解放,注重主观体验,反对传统审美和观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同时,“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手法,也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始终,致力于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 “白话文运动”是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它要求文学创作采用白话文,打破了古文的束缚,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大众,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现代性”这一概念,更是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始终。 它不仅体现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也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和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中。 了解这些关键名词,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脉络和变迁,以及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