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2024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点归纳及重要知识点整理
2024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点归纳及重要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承载着民族的觉醒、苦难与希望。在2024年备考时,系统梳理核心知识点至关重要。总体而言,它分为几个关键时期,每个时期都留下了深刻的文学印记。 首先,我们不得不谈及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1915-1925年)。这段时期,受到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涌现了大量批判现实、倡导新思潮的文学作品。《呐喊》、《彷徨》等作品,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批判旧社会弊端,展现了白话文的巨大潜力。关注周作人、鲁迅等先驱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是理解这一时期的关键。 紧接着,五四运动后,文学创作进入多元探索阶段。 出现了胡绳、赵树人等新的文学力量,探索了“中国性”与“现代性”的矛盾与统一。 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充满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憧憬。 随后,民国时期文学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出现了田汉、张爱如等一大批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推动了文学的创作。 当然,不能忽略1920年代的“林语堂派”和“陈植派”的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们倡导的“真菌”与“人文主义”对中国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理解,离不开对各种思潮的把握,包括建国时期的“四人组”的现实主义创作,以及后来的“红岩”文学和“新海派”文学等,每个思潮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文化精神。 掌握这些关键知识点,才能在2024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考试中游刃有余。
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