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总结 要不挂科,就得先搞清楚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大框架。这可不是什么“流水账”,而是中国社会转型、思想变革的缩影。从屈景深、郭沫若的“新文学”到胡绳、周作人“新思潮”,这段时期文学呈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探索现代性,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众困惑。 “新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开始。但这个“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例如,林语堂、赵树根的文风,虽然有其时代特色,但也受到传统文学的影响,体现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复杂态度。 进入20世纪40年代,随着国共分裂,文学也受到深刻影响。左翼作家如老舍、巴山雪·亮,以现实主义笔触反映底层人民的苦难,而右翼作家则更加强调传统价值观。 这段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出极大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分裂与动荡。 紧接着,抗战时期,民族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焦桐、施蛰存等人的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也为战后文学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文学创作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 鲁迅的批判精神、茅盾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诸如张爱玲、王蒙等人的作品,都深刻影响着后来的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住,理解文学史的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历史事件、政治运动、社会思潮等因素,才能真正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脉络,避免死记硬背,真正做到不挂科!
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25-07-07
6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