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简答题... 备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简答题...备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往往伴随着对文化思潮的震荡与反思。它并非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是根植于清末的政治危机、社会变革以及西方文化传入的冲击。 “新文化运动”是这一变革的先导,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旧的封建思想,为现代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新文学”阶段(1918-1926年),作家们如奔涌的河流,尝试用全新的笔法去描绘中国社会。毛姆、郭沫若、周作人等人的作品,体现了对传统伦理的颠覆以及对现实的批判。他们探索了新的表现手法,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新文化文学”阶段,作者们着力探索个性解放、对现实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深刻刻画。 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逐渐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风格。 进入“左翼文学”时期(1927-1937年),文学成为革命的工具,作品内容以反映工人农民的苦难,批判国民党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心。 例如,茅盾的《子夜》深刻揭露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继续围绕着国家命运和人民的解放展开。 鲁迅的《野草》、《阿Q正传》等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最终,我们需要掌握好关键概念的理解,例如“实证文学”、“现代主义”、“文化自觉”等。 同时,要熟悉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并对他们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有深入的理解。 期末考试中,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将是考察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整体把握程度的重要手段。 祝大家备考顺利!
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25-07-07
2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