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简述及精讲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期末考试重点,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争取在有限的篇幅内抓住重点,助力考研成功。 首先,理解朱栋霖的叙事逻辑至关重要。他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划分为“浪漫主义时期”(1918-1926)、“新文学时期”(1926-1936)、“左翼文学时期”(1936-1949)和“新四人组”影响时期(1949-1976),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意义。 尤其是“新文学时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继承,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立自主方向。 “新文学时期”的核心是“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对西方文学的模仿转向对自身文化的探索。同时,诸如郭沫若、张荫麟等人的创作,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精神和爱国热情。“新文学”本身,则包含了对新文化运动思想的继承和对传统文学的反叛。 “左翼文学时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 涌现出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但同时也受到政治运动的限制。 “新四人组”影响时期则是在战后背景下, 重新审视和评价“新文学”的时期, 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 关键名词解释包括: 浪漫主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学、爱国主义、现实主义等等。 简述时,要结合具体的作家和作品, 抓住其创作背景和思想主题。 精讲时,要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 记住,理解朱栋霖的整体框架,并对每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基本的认识,才能在期末考试中游刃有余。 祝大家考研顺利!
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