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简述及精选习题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以及期末考试重点,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这本书以其系统性和学术性,成为了许多考研学生的“救星”。 首先,朱栋霖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划分为几个重要的时期:早期探索期(1918-1926)、新文化运动及文学的自觉(1926-1937)、抗战文学及文艺思想的转变(1937-1949)、新中国文学的奠基(1949-1976)、文化大革命及文学的扭曲(1966-1976)和改革开放后的文学发展(1976-至今)。每段的简述都力求精炼,关键人物和作品的地位和作用被高度概括。 期末考试重点则集中在那些“关键”人物和事件上。比如,陈忠实、郭沫若、周而复、郭沫若等早期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以及鲁迅、茅盾、巴金等新文化运动后代表作家的作品,都极有可能出现在考题中。同时,对《狂人日记》的“符号学意义”、“鲁迅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的社会根源”的分析,都需要重点复习。 此外,对于“余光中”的“个人主义创作”、“田汉的‘文化政治’”等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需要深入理解。名词解释方面,例如“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革命”、“文艺复兴”、“文化大革命”等,需要掌握其核心定义,并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最后,精选习题部分更是提供了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通过反复练习,不仅可以巩固知识点,还能提升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总之,熟练掌握朱栋霖的考研笔记,并结合期末考试重点和精选习题,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取得优异成绩。
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25-07-07
2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