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页 / 共 13 页

第 2 页 / 共 13 页

第 3 页 / 共 13 页

第 4 页 / 共 13 页

第 5 页 / 共 13 页

第 6 页 / 共 13 页

第 7 页 / 共 13 页

第 8 页 / 共 13 页

第 9 页 / 共 13 页

第 10 页 / 共 13 页

第 11 页 / 共 13 页

第 12 页 / 共 13 页

第 13 页 / 共 13 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直接产物,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1918年《新青年》发表后,一批思想启蒙人才如陈独秀、胡适等,推动了现代文学的萌芽。早期文学主要以西学思潮的吸收和翻译为主,如周作人、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带有浓厚的西方影响,但对国民的意识觉醒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冲击是深远的。文学创作逐渐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开始探索新的题材、形式和风格。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如鲁迅,他的《狂人日记》以白话文创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具有极强的批判精神,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鲁迅”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象征。 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共分裂,文学也呈现出两派对立的局面。 “国民党文学” 倾向于美化现实,歌颂国民,而 “左翼文学” 则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批判国民党的腐朽统治。 “茅盾”的《子夜》作为典型的“左翼文学”代表作,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民文学” 的确立,使得文学创作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和心声。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题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例如“三峡大建设”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都体现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特点。 “田丁”这个名字,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学代表。 期末考试的重点,除了熟悉上述关键人物和作品,更要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 “现代文学史” 不仅仅是作品的堆砌,更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变革的史诗。 掌握好相关名词,如“新文化运动”、“三体文学”、“新月派”等,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展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25-07-07
0次阅读
资料获取方式
温馨提示:登录学霸英雄官网后可获取更多大学生必备科目和考证等复习备考资料!